承载“十全十美”期盼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完满结束
2017年11月5日,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研讨会落下帷幕。此次学术会议上来自全国四十多家高校的各大学者围绕“中华文化话语体系以及国际传播”相关的主题进行了分享。
主旨演讲围绕华夏文明和华文媒体主题,从机器算法、对外传播、社交媒体多角度进行了思考。下面对其中一部分内容作回顾。
算法和语境的不确定性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题为《算法应用中的传播理论》的报告,从认知问题和规范问题两个层次,探讨算法的不透明带来的伦理问题。如算法存在不确定性的证据(只有工程师知道)、存在无法解读的证据(当事人都无法正确解读)及算法中误导性证据(工程师对事件的认知偏见);从规范性问题来看,算法运用中的变革,不断地侵犯自主性的信息隐私权,也引起不公平和歧视的问题。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概念作为国际传播的话语,有歧义性、竞争性和建构型。同一个概念,在中西方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,理解就存在歧义。尤其是官方推出的概念很容易被反向解读,有些概念甚至被看作是负面形象。
点评人意见:在新技术、大数据的技术化话语下,算法的不透明,也使得学界对此概念的“迷信”渐渐消散。对技术的运用,日益认识到要在合理的价值观下引导进行。
华文媒体结构性变化,社交媒体对传播的影响和实践指导
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程曼丽教授在《新时期海外华人、华媒的结构性变化》报告中,从1978年全面恢复探亲访友和留学开始,华人移民从港澳移民转变为大陆新移民。从华文媒体结构变化来看,上世纪80年代开始,大陆新移民开始创办报刊。美国华文媒体三分之一以上是大陆新移民创办的,加拿大70%、日本80%的华文报纸是大陆新移民创办。从移民和媒体结构的变化,大大影响了“华人风”—港台北京的报纸从竖版改成横版,更多关注中国内地的新闻以吸引读者。
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程曼丽教授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副院长史安斌教授题为《新全球化时代我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》的演讲,称国内“一带一路”的提出,被外媒成为是中国版的“马歇尔计划”,但“一带一路”实际上是引导发展中国家参与,是“授人以渔”的概念。在社交媒体中,中文和阿拉伯语一度超越英语的成为社交媒体中应用的第一大语言,颠覆了传统的话语传播方式。提出从新媒体传播手段和观念上改变外宣的思维。
1.以“一带一路”为契机作出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效果,建议侧重讲述中国如何与世界共同发展,推动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,“不是向世界讲述中国,而是向世界讲述世界”。
2.把握新媒体的契机,探索信息可视化新手段,调动新的传播手段。如《中国三分钟》、《人民日报》在YouTube上的短视频方式,让枯燥的题材变得有趣吸引。
3.地方外宣进入大外宣,从机构媒体转向平台媒体,“一带一路”理念就是平台理念,外宣的思维更应顺应其变化而调整改变。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副院长史安斌教授
点评人意见:海外华人和华人媒体不仅是外宣的重要对象,更是走向海外的重要传播力量之一。要重视在对海外华文华媒的支持及平等对待。或许不必太担心西方媒体对我们的歪曲报道,通过主流媒体在海外落地来影响海外观众,改造他们的思想不该是重要的对外传播途径。
■面对算法的缺陷和大数据在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,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做学术研究?
■面对互联网发展,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,怎么利用社交媒体制定对外传播策略、拓宽影响?
博易数据团队与以上教授观点相似,提出了以大数据技术辅助在线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路径,并以此为框架,在是次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《从港澳台舆情看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对外传播策略》(☜点击下载论文全文).
报告检视了港澳台三地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,对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使用情况、品牌情感分析、与海外电子支付产品对比等,多角度分析对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品牌海外发展的评价。
欢迎合作交流!
Email: info@boyidata.cn
我们正陆续为高校及研究单位
提供搭建网络大数据研究及教学平台服务。